王旺说,人类在历史面前太过渺小,我们做过很多错事:曾经的坚持未必值得,已有的常识未必正确。
因此,不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对一个行业发展的认知,在错误中学会的勇气和反思实践,才是错误带给我们的真正财富。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自此,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拉开了帷幕。直到2018年,我国正式实施禁令。
“选择塑料回收行业,是命运的安排,我总要做点什么。”
2006年,王旺刚刚涉足塑料回收行业,经过在全国塑料信息中心工作的锤炼,他明显感觉到再生塑料行业的规模日趋壮大,潜力尽显。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了持续的可用原料的固废物体进口业务,因此也如过江之鲫涌现了很多塑料回收企业。然而,行业野蛮生长的背后,却没有专业的行业协会,也没有人组织运作。正巧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一个组织代表行业发声,一切便由此开始……
彼时的协会几乎涵盖了行业当时所有头部企业,在行业里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废品行业其实是个江湖,”王旺感慨道。“因为当时想要进口是需要许可证的,协会代表企业与环保、海关沟通,一段时间内,行业发展颇为顺畅。”然而,为了牟利,总有一些企业开始触及法律的底线。
随着改革开放40余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环境资源容量已达上限,国家逐渐禁止输入性污染。
在行业大开大合的变动中,王旺也悟出一个道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有多少诱惑,做的事情必须有‘道’。”
中国塑料量的需求变大,以及新料与再生料的差价较大,有人便选择进口低端的废塑料,其中甚至参杂了很多生活垃圾的废塑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情引起了媒体的关注,随着事情曝光,人们对进口废塑料行业有了很多不同的声音。
于是,反对进口废塑料的声音也越来越大。直至2015年,国家开始提出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的提议。但现实并没有因这项提议而有太大变化。当时国内产业规模宏大,大量产品出口,集装箱出去顺便就能带回满满的再生塑料资源,这样一进一出的平衡更是让行业更“沉溺”于这样的商业方式。但商业环境总归是“鱼龙混杂”,当国内的环境容量达到后者接近上限的时候,国家于2017年4月,明确提出禁止废塑料进口。
“感知变化、拥抱变化,才能成长,个人如此,行业亦如此。”
进口被禁止了,可是行业还是需要生存和发展。随着行业进入变革的深水区,王旺对行业的认知也在不断地迭代升级。
2017年,他提出高品质PET作为普通商品进行管理的提案,次年5月该想法落地正式生效。
2018年,他审时度势,预判伟大行业的光明未来即将到来。
2019年,他进一步指出,循环大潮扑面而来,人类将进入循环时代。
可以说,每次对行业的精准研判,都是王旺浸淫塑料回收行业多年的经验,并与行业进退共振的结果。
2020年,受疫情之困,塑料循环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年,王旺也有充足的时间潜心梳理和思考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及趋势。
他认为,特殊的2020年,行业将进行全面重建,塑料循环行业面临从思想认识、制度、法律、塑料产品设计等维度的10大重建。涉及可回收性、再生料与新料关系、回收再生行业主体企业、回收方式和再生方式、再生材料应用方式、技术装备、政府采购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最后就重建了塑料与人类与环境与自然关系。
不破不立!在行业的激荡中,王旺也认清了塑料污染的本质——塑料泄露。2020年,在国家“塑料污染治理”和“垃圾分类”两大改革的背景下,王旺进一步阐释了泄露原因和政策、技术两方面的解决方案。
王旺发现国内环境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塑料泄漏到环境中难以回收,而产生泄漏主要有九个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消费者因素、市政设施回收机制因素、监管和明确责任难、再生材料使用、非支持性税收、认知混乱、塑料产品管理系统的缺失这些因素。
王旺认为其中最主要的便是经济、技术与消费者这三个因素。
首先是经济因素。我们要考虑两个低成本和两个高成本。石油炼化一体技术不断成熟,技术不断提升,让生产塑料的生产的产能不断放大,生产成本加工成本低;购买塑料的价格中,没有包括回收再生的成本,塑料产品的使用成本低。人们当然愿意大规模使用性能好,又便宜的塑料,在此背景下废弃成本几乎为零。两个低成本,导致塑料泄露,而解决塑料泄露只能诉诸于填埋、焚烧、堆放到其他环境中去。
还有两个高成本。回收成本高:废弃物随机分布广泛,人们随意丢弃或分类放入可回收垃圾桶后,还需要人工进行捡拾,废塑料轻抛货物物流成本高,都导致回收的成本高。再生成本高:塑料很多品种,混合在一起,必须分选,分选成本高。废塑料需要清洗,使用大量的水,清洗成本高。塑料的品种很多,废塑料塑料收集各品种数量有局限,运输半径的制约,导致了再生规模性不足,也是再生成本高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技术原因。因为几乎所有的塑料都没进行可回收的设计,回收回来既难处理又有很高的回收成本与再生成本,涉及到技术的应用局限性,如果想要分选回收更是难上加难。以同场景下的同质化、单材化为核心理念,展开可回收性设计是解决塑料难回收问题的技术基础。
最后便是消费者。当下中国的回收停留在“消费者丢弃,拾荒者拾捡”的状态,消费者没有承担合理分类处理废弃物的责任,也没有将分类垃圾送到指定位置的意识。探索押金制、信用担保制度,让消费后的材料能够分类进入回收流,是目前整个回收体系最薄弱的地方。
王旺意识到,要想推动再生塑料市场发展,就要在这九个问题的基础上解决政策和市场闭环问题。所以在协会的工作内容上,王旺有了明确的方向,协会的核心工作应该是在推动塑料闭环的过程中,给政府提供建议,为企业寻找闭环解决方案。

现在很多企业没进行可回收性设计,而协会现在主要就是做可回收设计的标准和九位一体的体系建设。在协会实践的过程中,王旺提出协会从国家政策强制推行、全产业链参与,流通渠道监督、“金苹果”和“烂苹果”评选、发布行业调研报告、可回收性设计指南、实验室检测、可回收性设计认证、回收方法标签、大学课程持续研究等方面构建九位一体的可回收性设计系统,该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此外,针对目前治理塑料污染背景下的降解塑料的大热,王旺从多个场合多次表达他的观点。降解塑料作为替代材料只是治理塑料污染的一个手段,甚至是尝试性手段,传统塑料大规模使用50年,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才引发了环境问题。降解塑料只是在主动建设闭环还会泄露到环境中的材料的一个选项,不是治理塑料污染的主导方式。主动建设闭环的重要性远大于材料替换。未来降解塑料的应用范围过于狭窄,改革未来路径不明,进入要谨慎。
可以肯定的是,废塑料行业是一个融合了经济、政治、技术多方面的复杂行业,想要实现闭环发展,需要很多跨界行业的力量来助力。在王旺看来,前几年在塑料上的研究非常薄弱,没有数据统计体系,没有基础研究,没有太多关注度,整体零散。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王旺带领协会开始组建数据统计部门,技术委员会,开始分门别类展开行业基础技术和研究工作,并开始做自己的公众号,做一些基础性工作,研究行业发生的数据情况,记录行业历史,把大家关注的问题转为协会的具体行动。“协会没有平台是很难引导行业舆论,也很难影响行业企业与政府,必须要有一个发声口。”
“伟大的行业,必然有光明的未来”,站在国家十四五规划新的历史节点,王旺越来越肯定如今的塑料循环行业是塑料全产业链和消费塑料的社会各行业的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立志’让生活回归本源,我的每一步才会如此坚定。”
“道法自然”、“周行不怠为天地母”、“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天地万物一体”等传统思想深深影响着他。古代儒家讲立君子志、立圣贤志,更是成为其之后做人做事的标准。“没有志,就很容易陷到生活的琐碎中去,被外界的物欲与现实的事情所牵引。你的志向是什么,便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
“以前我很难理解士兵为何总能勇往直前,多少人为了胜利失去家人与自己的宝贵生命。但当你有了一个志向,人生便开始完全不同,也许每天还是要考虑吃饭问题,解决现实问题,但是当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眼睛看到的是远方,引导着你的是最终目标。就如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以历史的观点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可这件事必须要有人来做。国家需要解决的塑料污染环境的问题,就是我们持续努力的方向。”
如今,王旺还是时刻谨记:无为,是无私欲而为。人们要为所当为!依良知而行,循天理而动,必得天助。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